华国锋纪念网 > 回忆缅怀

王焕淼:我心目中的华国锋

2009-12-12来源:常德史志编辑:

 

王焕淼  中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地市州报新闻摄影研究会秘书长,常德日报社记者


华国锋同志逝世了。曾和他相处近一整天的我多少有些伤感,虽请田雄帮我在网上留有“华老,您一路走好!”的唁言,仍感意犹未尽,特写下这篇文字,敬献给中国的第一老实好人!

我国最权威的新闻媒体----新华社发出通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华国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华国锋是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所有最高领导人中,任职年纪最小(55岁)的一位,也是中共历史上结束大规模政治斗争的第一人。新华社的通稿,无疑传达了党中央对华国锋同志的历史定位。

我作为一个曾在1970年随华国锋同志视察枝柳铁路建设的随行人员,听到党中央对华国锋同志的这个历史评价,感到十分欣慰。对历史的态度,往往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实事求是的重要标尺,因为历史是人写的。历史告诉我们,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人为地歪曲历史的情况,在世界历史上屡见不鲜。历史还告诉我们,凡是不尊重历史的人,终究会被历史所抛弃;凡是尊重历史的人,则永远得到历史的肯定,进而永远得到人民的爱戴。党中央对华国锋同志从1976年到1981年担任党、政、军最高领导人期间卓著功勋的历史评价,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也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更加成熟、更加开放的态势。

往事如烟。那是38年前的1970年12月19日,我接到9230工程指挥部的电话,前往澧县界岭公社等候拍摄领导视察“三线”建设工地。料峭寒风中,我们在与湖北接壤的界溪河,迎来了时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华国锋一行。华国锋个头很高,典型的北方汉子。他头戴单军帽,身着军大衣,精神抖擞地来到修建枝柳铁路的民工群中,和大家亲切握手,嘘寒问暖。

“文化大革命”那阵子,军方特“吃香”。不仅从中央到各省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军管”负主责,连地区、县一级,也由驻军或人民武装部首长出任“三结合”革命委员会的主头,我亦曾是解放军的一员而被委以拍摄领导视察的重任。

当时与华国锋同时到“三线”视察的省军区政委卜占亚,只不过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省委书记。我的印象中,他根本就不把华国锋这个中共中央正式委员、湖南省的“一把手”放在眼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当时是由澧县人民武装部直接调遣去的唯一一名摄影者。行前,政委关致和、副政委苗庆盛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拍好领导难得到县、乡里视察的镜头。那时候,别说现在的数码相机,连用眼晴直接瞄、拍的135单反相机也没有,只有一台上海产海鸥牌的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每拍一张,必须放在胸前,低头调焦,上弦,按快门,扭卷片器,如此循环,拍完12张,再换胶卷。条件虽不好,但我还是想竭尽全力拍到华国锋和卜占亚在一起会见群众的照片。可是,卜占亚这位老兄的所作所为,让我根本就没有这个机会—他压根儿就不与华国锋走一道!按常理,作为候补中委、省委书记,应该谦让中委、第一书记先行,而在界溪河,我们首先见到的却是八面威风的卜占亚。待他率领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过去之后,我又匆匆忙忙返身去拍后到的华国锋会见群众的照片。

那时不像现在,领导视察后还专门在会议室听汇报、作指示。当时只见卜占亚一个人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身边围满了人群,热闹非凡;而华国锋第一书记只有几个人陪坐在火坑边,寂静冷清,也没听到他发表什么指示,更听不到他“侃大山”。我那时对华国锋最深的印象就是:这位书记慈眉善目,为人忠厚老实,简直就像个农民。“马善逗人骑,人善受人欺”的民谚当时就从我的脑海里跳出来,只是不敢说。后来华国锋出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我还私下与要好的朋友谈起过这个印象。

午饭在指挥部—稻草棚内举行,华国锋和我们在大食堂吃同样的膳食。没有致辞,更没有音乐,只听碗筷碰撞之声。我永远记得这样一个镜头:华国锋吃完第一碗饭,自己持碗来到饭盆边。“怎么没人添饭?”邻桌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不要说他是领导是客人,就凭年龄,我们年轻人也应该帮他装装饭呀!”那年我25岁,凭着军人的快捷,速去为华国锋同志装饭。华国锋连说“自己来,自己来。”坚决不让我装,我俩还捧着饭碗相持了一会,最后他取得了“胜利”,还不忘说声“谢谢你。”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不能冷落了老实人。

视察活动完成之后,清一色的吉普车队浩浩荡荡开往县诚,那时也不见“鸣锣开道”的警车,只出现了我至今不忘的一幕----车队进县城时,全城停了电。冬夜伸手不见五指,只有一路车灯。进县招待所后,灯光复明。这大约是澧县革命委员会为保证首长安全,采取的严格保卫措施吧?!■

(该文摘自常德史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