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纪念网 > 活动年谱 > 华国锋时政活动年谱(1972年)

1972年09月06日 华国锋参加何香凝追悼会

来源:人民日报编辑:国锋伟业

【新华社北京1972年9月6日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何香凝,因病于一九七二年九月一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五岁。

九月五日下午,首都隆重举行了追悼何香凝副委员长大会。同时,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前、外交部等处下半旗致哀。六日在南京举行了何香凝副委员长的安葬仪式。

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场里悬挂着何香凝副委员长的遗像。

会场里摆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送的花圈。

送花圈的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董必武,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宋庆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康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伯承、江青、许世友、陈锡联,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以及中央军委、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妇联、外交部、卫生部等部门,和中共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革命委员会。

参加追悼大会的有:董必武、宋庆龄、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张春桥、姚文元、李先念、纪登奎、李德生、汪东兴、徐向前、郭沫若、阿沛•阿旺晋美、周建人、陈云、李富春、许德珩、傅作义、蔡畅、邓颖超、华国锋、吴德。他们向何香凝副委员长的家属廖承志、廖梦醒、经普椿等表示亲切慰问。

追悼大会由朱德委员长主持,宋庆龄副主席致悼词。

宋庆龄副主席说:“何香凝女士早年随同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命,致力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其后,又积极参加讨伐袁世凯和护法运动。一九二四年,她坚决支持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改组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她坚决维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毅然辞去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一切职务,挺身而出,揭露蒋介石的反动面目,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她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坚决反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假民主、真独裁的反动政策,积极从事抗日民主运动。皖南事变后,她严厉斥责蒋介石策动内战的罪恶阴谋,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她对蒋介石的卖国、独裁、内战的反动政策,深表愤慨,积极号召、组织国民党内的民主力量从事反蒋活动,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响应中共中央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贡献。

“全国解放以后,何香凝女士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她一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特别是在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期间,她义正词严地痛斥资产阶级右派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谬论。她经常以诗、画热情地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她关心国家大事,拥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贯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领土完整和解放台湾而努力奋斗。

“何香凝女士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战友,是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伴侣,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是国民党革命派杰出的代表。她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何香凝女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我们深切地哀悼何香凝副委员长,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参加追悼大会的还有:

人大常委会委员马纯古、区棠亮、贝时璋、邓初民、卢汉、史良、庄希泉、朱良才、严济慈、吴有训、吴冷西、张鋆、陈奇涵、武新宇、茅以升、林兰英、林巧稚、罗叔章、竺可桢、季方、赵忠尧、胡子昂、胡厥文、胡愈之、胡耀邦、童第周、谢扶民、彭绍辉;

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刘斐、朱蕴山、杨东莼、张奚若、陈此生、周培源、赵朴初、荣毅仁、徐伯昕、曾泽生、董其武;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机关以及全国妇联的负责人王良恩、杨德中、刘剑、刘友法、李启煌、李金德、连贯、康克清、乔冠华、韩念龙、马文波、何英、王海容、林一心、谢华、吴庆彤、侯春怀;

民革中央常委甘祠森、刘仲容、吴茂荪、侯镜如、许闻天、钱昌照,委员王葆真、李平衡、李俊龙、李蒸、陈离、焦实斋;

全国人大代表、美术界代表、知名人士以及何香凝副委员长的亲属和生前友好王震、吴德峰、沙千里、庄明理、黄鼎臣、田富达、吴桓兴、朱光亚、黄长水、张国基、罗青长、何莲芝、张瑞华、于立群、傅崖、古元、李可染、蒋兆和、周海婴、龙潜、程思远、邓广殷和夫人、马海德、苏菲、柯弗兰、柯如思、爱德乐、帕特、杉山市平和夫人、路易•艾黎、陈依范等。

参加追悼大会的还有机关干部和群众代表五百多人。

追悼会结束后,何香凝副委员长的灵柩由专车运往南京与廖仲恺先生合墓。

叶剑英、李先念、徐向前、郭沫若,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前往车站送灵。

刘友法、邓颖超、谢扶民、李金德、刘斐、朱蕴山、陈此生、甘祠森等,以及何香凝副委员长的家属廖承志、廖梦醒、经普椿等,护送灵柩到南京。

九月六日下午,何香凝副委员长的灵柩运到南京,在南京市东郊廖仲恺先生墓地举行安葬仪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主任许世友,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革命委员会的负责人杜平、吴大胜、杨广立、肖永银、蒋科、方敏、刘其章、方明等,参加了安葬仪式。

护送何香凝副委员长灵柩到南京的刘友法等以及何香凝副委员长的亲属参加了安葬仪式。

参加安葬仪式的还有:在南京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政协委员,省、市民革负责人:吴贻芳、刘国钧、计雨亭、刘树勋、张敬礼、张光中、任崇高、陈鹤琴、范存忠、丁光训、陈中凡、廖运泽、廖运升、赖惕安,以及干部、群众代表三百多人。

何香凝副委员长患病期间,宋庆龄副主席、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曾前往医院探望。

何香凝副委员长逝世以后,遗体在九月三日入殓。灵柩停放在中山公园中山堂。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前往医院向何香凝副委员长的遗体告别。前往告别的还有民革中央委员、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何香凝副委员长的生前友好,其中有李震、王树声、粟裕、方毅、申光、曾涛、刘新权、张香山、章文晋、杨骥、丁雪松、林月琴、王定国、刘崇仁、童小鹏、李质忠、周荣鑫、沈谦、溥杰和夫人、林达光和夫人等。

在北京的泰国全国行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工业署副主任巴实•干乍那越送了花圈。


备  注:该报道原标题为《首都隆重举行追悼何香凝副委员长大会》,刊载于1972年9月7日《人民日报》第一版。